某些人调岗,是为了绕开组织程序,达成利益互换。
你调我媳妇进轻松科室,我安排你兄弟进吃香岗位。
你把他换出去,是为了让另一个“自己人”空降进来。
两个业务科室之间频繁互调人员,理由看起来合规,实际暗藏私约。
纪委动手查的,是背后的默契交换,通报中直接点明了这种现象。
1
流程走得很全,就是没走组织这关
某地乡镇干部调整,有两个岗位相互对调,理由为“业务互补,便于协同”,
实际上是两位领导早有口头协议:
“你把你那边的清闲岗空出来,我把我的人塞进去。”
纪委调查发现:没有正式请示材料,没有组织审批流程,全部靠非正式协调完成。
这类互换在表面上甚至无懈可击,有工作、有流程、有交接。
但唯独没有组织意图,全是人情安排。
纪委是怎么查到这种“调岗互换”的?
纪委盯上的不是人名、是调岗轨迹。
某两人岗位调换前,均有单位主要领导授意,二人调岗同时存在工作内容趋避和岗位升值。
多次调岗关联“家属在同一单位、利益高度重叠”。
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:
“双人岗位互调+彼此无述职记录+“调岗后绩效虚高”。
纪委直接认定:涉嫌借组织名义掩盖私人交易,属典型破坏用人公平。
2
“人情调岗”常见5种隐蔽形式
纪委重点盯防。
岗位错位调动:让一个人“跳级”进入核心科室,然后再补调另一个老关系人选。
跨单位互调:两个部门领导“对调”人手,实则互换亲信。
临时抽调-不归还:以抽调名义换岗,然后沉淀编制。
名义平调,实质升职:看起来是横向走动,实则调入更优资源配置单位。
换岗+绩效倾斜:一人调入,随即绩效排名上升,岗位责任回避。
这些操作的本质,是组织结构之外的隐性协商。
用程序合法化包装人情操作。
纪委重点查的,是这些行为是否具备三大特征:
是否突破组织边界、规避正常程序
是否形成封闭的人事循环或“圈内人游戏”
是否造成利益错配、破坏竞争公平性
人调走了,位置空了,机制塌了。
3
为何纪委越来越重锤“岗位交换”?
因为这种微妙的人事动作,直接动摇三件事:
① 组织公信力:你调的人,群众认吗?
② 公平竞争机制:凭本事上岗的,还拼不拼?
③ 纪法一致性:制度如果能绕过,纪律就失灵了。
纪委内部有一句话:“岗位调动背后有无违纪,要看换来的人,不看换走的理由。”
你换谁没关系,但如果换来的是你要照顾的人,那组织就要追问你凭什么。
调岗,出发点是工作。问题源头却是私情。
人情调岗之所以危险,不是因为它明目张胆,是它太讲规矩,太走流程,太像合理了。
纪委看的,是这场操作是否“穿透”了组织监督、击穿了制度底线。
人情可以有,程序不能歪。
岗位可以换,但别换成你的人。
股票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