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我帮你把文章每段内容改写一遍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适当增加细节,让文字更生动丰富。
---
读这篇文章之前,麻烦您先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,还能让您有更强的参与感,非常感谢您的支持!
1956年,时任解放军第56军军长的陈明仁回老家探亲,途经长沙时,忽然想起了一位多年的故人。他立刻联系了当地政府,请求帮助寻找这位故人的住址。没过多久,这两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终于重新相聚。陈明仁的这位老友正是曾经的国民党中将吴绍周。
当年,两人曾同属国民党军中高层,彼此关系深厚。但时过境迁,再次见面时,陈明仁已是新中国的上将,而吴绍周却变成了一个普通百姓,每天与妻子在家里织布纺纱,勉强维持生活。
回忆起当年的风云岁月,陈明仁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吴绍周:“你真是厉害!要不是你当年出的那两条妙计,抗美援朝的战争可没法这么快结束!”
吴绍周苦笑着说:“那也不过是经验之谈罢了,没有我提出来,别人也会想出办法。”
陈明仁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你谦虚了!毛主席当时都称赞你那两条计策,不然也不会特赦你!”而吴绍周只是淡淡地摇头,仿佛往事如烟,已经不再在意。
展开剩余92%那么,抗美援朝期间,吴绍周到底提出了哪些妙计,竟然让毛主席亲口称赞呢?
---
抗美援朝,守护家园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。原本只是一场南北朝鲜之间的局部冲突,却因美帝国主义的介入迅速升级,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角逐的焦点。
当朝鲜人民军被美军逼至鸭绿江边境时,美国无视中国的严正警告,越过“三八线”,大举推进至中朝边境,还派战机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丹东,严重威胁我国国防安全。
此外,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穿越台湾海峡,并在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布兵,形势一度紧张得如同将中国包围。
为了保卫国家安全,抵抗美帝侵略,1950年10月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果断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。随后,在嘹亮的《英雄赞歌》声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投入朝鲜战场。
然而,彼时中美武器装备差距悬殊。我军装备相对落后,新中国刚成立,工业基础薄弱,军队多用解放战争时缴获的旧武器。
而美国,凭借一战、二战中积累的资本,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军事最强国,武器装备远远领先。
例如,我军能制造的最先进武器是102毫米六管火箭炮,但美军这时早已淘汰类似装备。
士兵手中的枪支更是代际差距明显。志愿军多用从国民党缴获的老式武器,如长津湖战役中大量装备的美制M1917步枪和M1卡宾枪,这些武器在美军早已被弃用。
入朝初期,志愿军“标配”甚至是从日军缴获的“三八大盖”,这是完全过时的火器。
反观美军弹药供应充足,M3冲锋枪、BAR自动步枪弹药丰富,火力远超志愿军单兵装备的单发、半自动武器。
重武器方面,我军罕见的120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炮,在美军眼中则是轻武器,后者装备了大量自动化155毫米榴弹炮、203毫米和240毫米巨炮。
坦克方面,美军拥有M4A3E8、M46等先进坦克,而志愿军还在用缴获的旧式国民党坦克。
面对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我军,美军的重火力和密集的空中支援,宛如天降利剑,形成单方面碾压。
这一切对新中国来说,几乎难以想象。
因此,抗美援朝实际上是一场现代化战争,单凭人数优势已无济于事。
---
战斗初期,由于缺乏对美军现代化作战的了解,我军遭受重大损失。中央领导认识到,曾服役于国民党、熟悉美军武器和战术的老国军将领,成了宝贵的资源。
在毛主席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号召下,许多原国军将领被改造后参与美军战术研究,结合自身经验,研究美军战法。其中,曾被俘的国民党中将吴绍周也加入其中。
当年,吴绍周的八十五军装备大多为美式武器,他对美军武器性能和战术十分熟悉。
基于对美军战力的深入理解,他提出了两条针对美军的计策,写成一篇六万字的《美军战术研究》报告。
报告一经呈报中央,立刻引起高度重视,并递交给毛主席。
---
两大计策制胜美帝
毛主席细读吴绍周的文章后,十分赞同其中观点,特别是那两条计策,更是称赞:“朝鲜战场上打美帝国主义,就要按吴绍周的办法来打!”
究竟这两条计策是什么?
第一条,夜战。利用夜色掩护发动攻击,避开美军强大的火力和空中支援。在黑暗中,美军战机难以准确定位目标,炮火效果大减,从而显著减少我军伤亡。
这是充分利用“天时”——夜晚作战优势。
第二条,近战。通过挖掘纵深堑壕,拉近与敌军战线距离,使战士能够在近距离爆破、冲锋。
这不仅为士兵提供了掩体,降低伤亡风险,也有效抵挡美军坦克、自行火炮等重武器攻击,阻碍敌军推进。
采用近战策略,是因为我军单兵装备和重武器远不及美军,若采用远距离阵地战,将被美军高精度火力碾压。
堑壕战术还令美军装甲兵难以发挥优势,有效利用“地利”打击敌人。
结合志愿军高昂的士气,这便是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完美结合,注定了战争胜利的必然。
---
这两条计策的成功应用,最典型的例子是邱少云烈士参与的391高地战役。
1952年10月中旬,邱少云所在部队奉命攻打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。
因敌军火力强大,正面攻坚伤亡必然惨重。于是邱少云被派为潜伏小组,夜间秘密接近敌哨,准备战斗开始后破坏铁丝网,协助主力部队近战冲锋。
潜伏部队500名战士利用杂草掩护,在夜色和敌军照明弹间隙中悄悄推进,未被发现。
临近敌阵仅60米时,大家屏息静气,避免暴露。
然而敌人察觉异常,开始向潜伏地带逼近。指挥部果断用炮火掩护,压制敌人。
炮火停止后,敌方紧急呼叫空中支援,侦察机投下燃烧弹,一颗落在邱少云身上,烈焰吞没了他。
邱少云忍受剧痛,默默忍受不发出声音,保护潜伏部队未暴露。
最终他壮烈牺牲,随即五百名潜伏战士高呼冲锋,攻占敌阵,为邱少云报仇。
---
类似的还有董存瑞炸碉堡,背着炸药包趁夜袭敌,黄继光堵枪眼,杨育才等英雄,都体现了夜战和近战的战术理念。
这些英雄的壮举,无不印证了吴绍周计策在朝鲜战场的实际运用和巨大成效。
看到计策奏效,毛主席非常满意,1952年特赦了吴绍周,让他得以与家人团聚。
抗美援朝战争最终胜利,1953年7月27日,三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,结束了持续三年的惨烈战事,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野心。
---
依旧的英雄
获特赦后,吴绍周深刻反思自己在解放战争中误入歧途,决心不再从军。
在人民政府资助下,他返回湖南长沙,与家人团聚。
在长沙,他与妻子一起织布纺纱,靠这份手艺维持生活。
昔日的国民党中将身份烟消云散,他只是一位普通丈夫和父亲,默默无闻。
邻里虽知他曾做官,却没人清楚他具体职务。
若非陈明仁特意拜访,吴绍周几乎已将过去遗忘。
“你虽是普通人了,但你依然是抗日英雄!”陈明仁看他沉默,担心他泄气,拍肩鼓励。
随后聊起当年吴绍周抗战的故事。
吴绍周能提出两条计策,源于他丰富的实战经验,那些经历早已融入灵魂。
在美军战术研究班,他才得以将所学所悟写成六万字分析,赢得毛主席称赞。
---
1937年,日军坂坦师团猛攻晋察冀咽喉南口,守军有汤恩伯、吴绍周部队。
在日军飞机炮火坦克夹击下,汤恩伯部溃败,几乎全军覆没。
时任八十九师参谋长的吴绍周死守不退,沉着指挥反击,虽求援无果,顽强抵抗。
他利用气象灯迷惑敌军,让日军误以为是新式武器,不敢冒进。
趁敌军犹豫,吴绍周指挥部队奋力突围。
这次阻击令日军不敢轻易再攻,国民政府因此授予他宝鼎勋章。
---
此后吴绍周参加台儿庄战役,面对步坦协同的日军猛攻,部队伤亡惨重,他坚决不退,保卫每寸国土。
中原抗战期间,他多次击退日军,屡建战功。
除宝鼎勋章外,还两次获国民政府云靡勋章。
抗战胜利后,吴绍周升任八十五军军长,获授中将军衔,成为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。
不幸的是,解放战争时被蒋介石蛊惑,误入反人民道路,最终在淮海战役被俘。
幸而抗美援朝中,他提出两条计策功勋卓著,获特赦,得以团聚家人。
---
临别时,陈明仁关切询问吴绍周有无困难需帮忙。
吴绍周摇头说生活安稳,无需帮忙。
但陈明仁察觉他纺纱时眼神暗淡,怀疑视力不佳,工作已吃力。
陈明仁离开后不久,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,建议根据吴绍周身体状况给予适当帮助。
1962年,湖南省委统战部提名吴绍周为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,重新发挥余热。
可惜四年后,他因中风去世。
---
吴绍周的一生虽曾误入歧途,明珠蒙尘,却无法抹去他为保家卫国、抗击侵略所立的赫赫功勋。
特别是在抗美援朝中提出的两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