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百年情书》,以清朝末年,革命烈士林觉民,在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晚,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《与妻书》为背景。
在这封绝笔信中,委婉曲折地表达了,对妻子的深情,对家庭的愧对,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,深沉的爱。
而电影《百年情书》,正是讲述了黄花岗起义始末,林觉民作为革命义士,展现的家国情怀,和作为一代革命青年,拥有的理想、爱情和亲情。
清朝末年,清政府腐朽衰败,西方列强虎视眈眈,古老的中华民族,正经历着痛苦的变革时期。
一八九五年,清政府战败,签订中日《马关条约》,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给日本人,掀起了爱国志士推翻腐朽满清的革命浪潮。
在台湾岛对面的福建,身为少年的林觉民和朋友们,深受老师教诲影响,对革命充满向往,产生根深蒂固的革命意识。
展开剩余94%数年后,成年的林觉民、林文、林尹民、方君瑛、方声洞、冯超骧、刘元栋,聚守在因投身革命,而壮烈牺牲的老师坟前,发誓继承老师遗志,同心协力,为洗清国耻,万死不辞。
到一九零五年,林觉民在父亲林孝颖安排下,迎娶陈凯元之女陈意映为妻,迎合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。陈意映,本就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,知书达理,温文尔雅,有着浪漫的文艺情怀。
结婚当日,林觉民看到陈意映清秀姣好的面容,心里一阵惊喜,又被其才情吸引,对自己的新婚妻子心生爱意。
此时,在林觉民内心,深刻的革命思想已经波涛汹涌,结婚第二天清晨,聆听父亲的教诲后,和妻子意映回门,在狭窄的巷子里,觉民转眼看到熟悉的身影,果真是刚从日本回来的方声洞,二人畅谈过后转身离开,忘记了,自己还有妻子在黄包车里等他。
在郊外,觉民和方声洞,与林文等爱国联合学生会成员汇合,聆听起方声洞从日本带回的,最新的革命思潮和进展。
此时,孙文和黄兴已经在日本成立同盟会,革命就要来临,方声洞已经加入了同盟会,受黄兴直接领导,驱除鞑虏、恢复中华、创立民国、平均地权的纲领,在他们心中激发出更加高昂的革命斗志。
孙文的几次起义虽然失败,但掀起了国内革命起义的趋势,林觉民等人虽然身为学生,但已经产生发动起义的念头,方声洞建议大家,先去日本留学,一起加入同盟会,接受更浓厚的革命思想熏陶,大家纷纷响应。
而冯超骧因父亲重病在身无法同去,当提到林觉民已经结婚,也不能同去时,觉民惊然想起,妻子意映还在等他。
回到家门前,觉民看到意映,孤身一人拎着礼盒,失落地站着,等待他回来,她害怕自己回家,被林父知道自己被觉民遗留在大街上,觉民会受到处罚,所以一等就是近一天。
二人走进家门,还是被父亲拦住,看到觉民手中的礼盒,原封不动的拿回来,质问他发生了什么。
意映机警地站出来,为了袒护觉民,谎称自己想要看戏,错过了回门的时间,父亲见意映如此袒护,也不好多说什么,但知子莫若父,按照老规矩,觉民还是接受了父亲的惩罚,跪在庙堂前忏悔。
半夜,意映给觉民送来吃的,觉民感受到妻子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爱意,而觉民表现出的为革命奋斗的精神,也让妻子意映深深仰慕,坚定了自己支持丈夫的决心。
同年,日俄战争,俄国战败,将旅顺划归给日本,本就是中国的领土,清廷还给日本发去了贺电,更加坚定了这群爱国青年,通过革命推翻满清的决心。
此时,清政府派遣官员张鸣岐到福建巡查,镇压民变,给这群年轻人,提供了第一次展现雄心抱负的机会。
晚上,觉民侧身熟睡,意映无意间看到,觉民身上携带的刺杀张鸣岐的文书,意映担心觉民安危,但也只能默默祈祷,不去刻意劝阻,她知道革命对于林觉民,比生命更重要。
第二天清晨,意映拿出平安符给觉民,希望保佑他平安归来,被觉民拒绝了,对于革命家,不看重鬼神,更看重精神上的追求,但他忽略了妻子内心的感受,意映也只能失落不安地看着觉民,匆忙走出家门。
夜深时,张鸣岐还在青楼快活,觉民几人隐藏在张鸣岐的必经之地,准备随时动手。没多久,张鸣岐坐着轿子回去,觉民几人拿出土制炸弹,向老贼扔去,虽然没有将老贼炸死,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。
显然,此事一出,清廷便会派兵大肆搜捕,有人提议,趁着这个契机,以去日本留学的名义,到日本躲一躲,同时参加到同盟会,以实现更高远的革命志向。
觉民匆忙回到家中,看到妻子还坐在房中等待,满脸愁容,看到意映很担心自己的安危,睡不着觉,心里很是欣慰温馨,又多了些愧对,郎情妾意间,觉民把意映哄着睡着了。
半夜又起床,将学生爱国联合会的所有成员名单焚烧,给妻子意映留下书信,背着简单的包袱,走出了家门,到日本追逐自己的革命道路。
第二天一早,意映看到觉民的书信,虽有难过,并没有告诉林父觉民的行踪,她孤身走出家门,来到闹市卖船票的地方,希望能再见到觉民,觉民因为没有买到,当日去日本的船票,暂时留宿在附近客栈,夫妻二人相遇。
看到觉民的意映,眼泪夺眶而出,她忍不住把藏在心里的话,说给了丈夫听,她害怕觉民再一次把她丢下,她知道自己留不住觉民,觉民肯定还是要走,但是她希望觉民不论去哪,都能带着她。
觉民也体会到了,妻子深藏内心的心思,感觉到了对妻子意映的亏欠,深感内疚自责。
来到海边,两人放起风筝,在欢声笑语中,两个人第一次体会到,二人世界的浪漫幸福,但毕竟不是太平盛世,乱世中,对于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年轻人,不可能只顾眼前的欢愉,有更重要的家国大事,等待他们去完成。
觉民就像天上的风筝,乘着风只会越飞越高,但此时在觉民心中,风筝虽然会越飞越高,但是风筝的线,始终在妻子意映手中。觉民此次没有去成日本,但这也成了他的心思,这个心思也一直被妻子看在眼里。
转眼一年过去,觉民和意映的孩子出生,在百日宴上,意映将觉民想要去日本留学的想法,告诉了父亲,意映父亲给觉民争取到了,官方留学日本的名额。
觉民父亲,不情愿他去日本,认为觉民有妻子孩子,应该留在家中安稳生活,但听到意映父亲劝说,也是难得的深造机会,还是应允了,但他还不知道,觉民早已走上革命的道路。
意映不舍地细心收拾着觉民去往日本的行囊,她这根线,终究还是拉不住觉民这个风筝,觉民也在不舍中,表达着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欠意。和好友刘元栋、冯超骧作别后,觉民踏上了去往日本的船。
在日本,觉民和两年前,已经到达的好友们相聚,又走上了一起革命的道路。此时,好友林文已经成为福建分会会长,君瑛已经成为同盟会暗杀部部长,这让觉民很是羡慕,更加激发了他的积极性,已经迫不及待要加入同盟会,接受组织任务。
作为新人,觉民收到转交留学生款项,给到国内起义队伍的任务。在按照指示对接任务时,接头人早已经暴露。
危急时刻,接头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,给觉民争取逃跑的机会,觉民眼睁睁看到,子弹射穿自己同志的头颅,幸好君瑛及时出现,救了觉民一命,也顺利把款项转移。
任务完成,在朋友们的见证下,一九零七年,林觉民正式加入同盟会。仆本伤心者,登临夕照斜,可看更回首,坠作自由花。一群人,都愿意为了自由,而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,做那朵自由之花,为自由而死。
一九一零年十一月,孙文、黄兴等同盟会核心领导,决定在广州再次发动武装起义,黄兴担任总指挥。此时的林觉民,已经成长为会中核心骨干。
觉民抱着为革命牺牲的信念,回到福州家中,看到长大的儿子,甚是欣慰,拿出父亲最喜爱的,历代名家临写的《兰亭集序》,不知道觉民早已投身革命的父亲,以为儿子在日本学业有成,看到觉民和礼物,高兴万分。
妻子意映,拿着觉民送给自己的八音盒,甚是喜欢,开心中透露着担忧。作为妻子,意映心里知道,觉民投身革命,随时会面临生命危险,所以她非常珍惜,两个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,她最害怕,某一天醒来,就再也见不到觉民。
而觉民,对妻子的爱也已经深入骨髓,就像他对妻子意映说的,“与其让我先你而死,不如让你先我而死”,因为妻子意映太柔弱了,他不想留她一个人,承受所有的痛苦。
而意映渴求觉民,为了自己,为了他们的孩子,不要想着去死,不要丢下自己一个人,她无法承受自己一个人,熬过一个个夜晚。觉民对妻子家庭,深感愧疚,但革命的使命,是他作为热血男儿终极的人生价值。
一九一一年四月,在日本,同盟会福建支部,在林觉民、林文等人的经营下,已经壮大,同时,他们接到同盟会总部通知,于各地党人中挑选敢死队员百名,聚会广州,待命起义。
对于这群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,起义的到来,就像春日惊雷,在他们心中激发澎湃的革命信心。
林觉民被组织派回福建,负责选先锋队,选先锋队就是选敢死队,没有为革命而死的决心,就不要参加。顺便让他回家,在起义前多陪陪家人,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了。
觉民以学校放樱花假为名,回到福建,推开家中大门,看到父亲正教导孩子,享受天伦,得知觉民回来,妻子意映满脸笑意,出来迎接。
此时,意映已经怀有二胎,还有两个月就要出生,给觉民讲述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,而觉民看到意映却笑不出来,他知道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,他又要辜负意映了。
看到意映满怀期待,觉民忍不住借故离开,只能借酒消解对妻子的愧疚,躺在床上背对妻子,默默忍痛流着眼泪,而意映日夜为觉民缝制新衣服,把祈求的平安符缝在衣服里。
次日,觉民看到父亲带着儿子,在园中戏耍,对父亲的愧疚也是油然而生,嘱托父亲帮助照看好儿子,当父亲让他从日本回来后,教儿子新学,觉民无奈地说就怕教不了他了,父亲才看出觉民的异样
七天过得很快,觉民在家时日不多,全家团聚的餐桌上,父子二人互道久违的真心话,互饮一杯后,父亲抚摸觉民忧郁的面庞,回味起觉民少年时光。
觉民自幼丧母,亲生父亲把他过继到这,全家人把他视为掌上珍宝,觉民聪慧过人,非同一般,诗书礼易,诸子百家过目不忘。
父亲提及唯一打过觉民的那次,那时候他才十三岁,父亲带着他去参加科举童子试,没想到进了考场,他竟然写下了,少年不望万户侯几个字,就掷笔而去,因为这父亲打了他,可父亲心里却想,这个儿子可比父亲有出息多了。
这一晃就是十年了,父亲心里只想再回到那时候,能够再打一回,当一个人不停怀念过去,心里也就存在难以名状的难过,此时,在父亲心里,也许是最后和觉民对话、吃饭、喝酒的机会。
父亲一杯酒下肚,告诉觉民要多陪一陪意映,觉民强忍着眼泪,只能向父亲感激养育之恩,永世难忘。觉民陪意映看完最后一场戏剧,意映早已满眼泪水,因为觉民又要离开她,她害怕。
离开当天一早,觉民为意映梳理了头发,镜中彼此相视而笑,笑得那么心酸,那么让人心疼。告别了父亲和意映,觉民踏上了他心心念念的革命理想。而意映,站在门前,望着觉民离自己一步步远去,消失在巷口。
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,觉民和福建支部的敢死队员,汇集准备参加广州起义。觉民被临时安排居住在香港滨江楼。
昏暗的阁楼,雨水拍打着窗台,窗前攀附的草木枝干,更像是林觉民此时的思绪,有些杂乱,起义的细枝末节,夹杂着对妻子意映,对父亲,对整个家庭的想念和愧疚。
觉民整理了心情,拿出意映专门给自己的手帕,决定给妻子意映,写出自己所有的爱和信仰。
行云流水中,眼泪如同窗外的急雨,击打着他的心,在泪水的浸润下,林觉民写出了这封百年情书《与妻书》。
经过多年革命耕耘,不少清军深受新思潮影响,举兵反戈加入革命队伍,组建新军,长期潜伏在清朝军队,等待起义到来。
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准备起义前期,部分潜伏在清军中的新军难逃厄运,骨头不够硬的,甘愿充当清军走狗,出卖革命做起叛徒。
因叛徒出卖,革命党多处据点被清军查处,枪支弹药供应迟迟未到,其他分队支援没有消息,新军中的党人不少被害,导致起义队伍中,出现取消此次起义的声音。
一部分保守派坚持,不能拿着同志们生命冒险,这些年积攒的革命力量,不能因为一次必败的起义,而丧失殆尽,权宜之计是保存实力,分批撤离,以图后计。
黄兴和林觉民为首的骨干,始终坚持起义的进行,坚持起义本身,就是为了撼动清政府统治,唤醒更多人,加入到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队伍中,抛头颅洒热血,是每个革命党人,都不应该畏惧的。
即便这是一次必败的起义,对于黄兴、林觉民等人,牺牲生命也不能退缩。最终原定的十路起义人马改为三路。
起义当天,保守派头目,偷偷逃跑,三队人马瞬间变成两队,提供支援的枪支弹药,也因紧急盘查被扔进海里,起义情形变得更加严峻,但依旧动摇不了革命的决心。
狭窄的据点里,每个人把信封交给了一名同志,若起义失败,这些就是留给家人的遗书。
每一位革命义士,手中拿到了那杆争取民族自由的枪,心知事必败,身必死,然身死之日,距光复期不远矣,就是要用自己的血,让父母儿女,兄弟姐妹,父老乡亲,都能生活在一个民主、平等、自由、博爱的世界里。在豪言壮志中,义士们喝下同行酒,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。
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下午5点30分,在清军欺凌霸世的街头,革命壮士手握长枪,鱼贯而出,冲进广州总督府,与驻守清军展开一阵枪战,在革命义士们无所畏惧的英勇冲锋下,清军个个应声倒地,总督见势不妙,仓皇逃窜。
攻下督军府,革命军兵分两路,一队由觉民、林文带领,接应新军,剩下人员,由黄兴带领攻打水师衙门。攻打督军府,满城皆知,所以清军早就在街头建筑物,做埋伏拦截革命军。
当黄兴带领起义部队,冲上街头,遭遇清军埋伏,清军占据有利地形,革命军缺乏遮挡物,一番交战后,损失殆尽,黄兴本人也中枪受重伤,被剩余几人强行抬走。
觉民带领队伍准备和新军接头,谁知有一波清军提前到达接头地点,当林文站出来对话确认时,被清军一枪毙命,革命义士义愤填膺,直接冲出与清军展开枪战。
而此时新军从清军后面冲出,新军领袖却被革命军枪弹误伤而亡,没有领袖引导,三波队伍混战一团,各方伤亡惨重,革命义士一个个倒在血泊中。
此时,与黄兴队伍对峙取胜的清军,也已经从后侧赶到,觉民和剩下的义士,腹背受敌,被迫进入米店制高点暂避,终究是寡不敌众,在清军重机枪和炮火的攻击下,觉民眼看自己的昔日密友兼革命挚友,牺牲倒在身边,自己也中弹,心中的革命热情加心头怒火,一并爆发,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。
觉民眼前浮现一幕幕革命情景,意映憔悴面庞也映在眼帘,终因伤势加重,昏迷被捕。
在官府衙门,觉民手脚被镣铐禁锢,总督让其招供所有同党,只见他挺胸抬头,不屈不挠,回答道,良心未泯之国人,皆是我辈余党,何为亡国,易姓改号而已,朝廷寡仁寡义,人民相食,官逼民反,今日的朝廷除了残害苍生,割地赔款,还有何作为,欲洗国耻,唯有革命,古今中外,革命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逆之者亡,今日朝廷,非我等亡它,是天要亡它。
清朝总督念林觉民是难得人才,要他归顺清廷,觉民死心已定,不可能低头,向清朝总督说道,死有何惧,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,偌大一个广州城,如入无人之境,唤醒亿万炎黄胄裔,两广必为之一振,天下必为之一振,从此,朝廷兵马不足道,天子王法不足惧,虽头断血流,暴尸街头,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,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,我等一死,死得其所,血洒神州,快哉快哉。
清朝总督说他不动,留下只会成为祸患,将林觉民送上断头台,林觉民就此,为国家,为民族,为革命,为自由,牺牲了年轻的生命。
清朝官员只叹息,息哉林觉民,相貌如玉,肝肠如铁,心地光明如雪,真算得奇男子也。林觉民牺牲不足一月,陈意映过度悲伤早产,生下遗腹子林仲新,两年后,陈意映抑郁而死。
起义失败后,黄兴负伤撤回香港,林觉民、方声洞等革命志士牺牲,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,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,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安葬于广州红花岗。后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,这次起义因此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。
这场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广州起义,震撼了全国,轰动了世界,为同年十月十日,武昌首义成功揭开了序幕,为辛亥革命的成功,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